作者简介:方琰,博士,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师资博士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大学与加拿大University of Waterloo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冰雪产业、休闲运动旅游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资源科学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担任多个SSCI/SCI期刊的审稿人。此外,通过学术研究助力体旅产业发展,服务北京冬奥会,如参与“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VISA 的“冬奥有她”公益项目、《中国冰雪经济发展报告(2020)》、《海南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参与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咨询报告被中央办公厅采纳。
国外大众滑雪旅游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迅速发展,目前全球滑雪场数量为5000-6000家,分布在100多个国家,每年吸引约4亿的滑雪人次(滑雪群体为1.3亿人),年均产值达7000亿美元。滑雪旅游的开展需要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涵盖滑雪服务、管理及生产滑雪相关产品的新型产业形态。以滑雪旅游项目及滑雪场的经营为中心,衍生了不同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形成了滑雪旅游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产业(如滑雪装备和设备制造企业)、为滑雪场提供的服务和为滑雪者提供的服务。可见,滑雪旅游产业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既能为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又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加拿大魁北克省为例,2014-2015年滑雪季共有588万滑雪人次,滑雪旅游收入为7.77亿美元,创造了12000个直接就业岗位。
1996年,中国滑雪场开始向大众开放,标志着滑雪旅游的开始。在2001年的“国际滑雪产业论坛”上,中国政府首次将滑雪提升到产业高度,从战略布局上引领了滑雪旅游的发展。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推进以及国家层面利好政策的持续推出,中国滑雪旅游产业近年来呈快速发展趋势,成为最新崛起的滑雪旅游目的地,无论是滑雪场数量还是年滑雪人次均跻身世界前列。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背后蕴藏的问题也很多。认清发展现状及问题、明晰未来发展趋势,是我国滑雪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 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滑雪场数量位列世界首位,但高质量滑雪场数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北建立第一个滑雪场,发展至今已有742个滑雪场(其中室内滑雪场26个),数量位列世界第一。1996-2018年中国滑雪场数量情况见图1。2010年至2014年,国内滑雪场数量每年增速保持在15%以上。2018年我国新增滑雪场39家,增长率为5.54%,同2017 年(8.82%)和2016年(13.73)的年增长率相比增速放缓。
图1 1996-2018年中国滑雪场数量
由于冰雪资源条件限制,我国滑雪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黑龙江有124个滑雪场,远远超过位于第二位的山东(65个),其次是新疆(60)和河北(59),而华南地区的(广西、广东)滑雪场数量不到1%(表1)。为了更精确地测度空间分布特征,通过ArcGIS 10.2对我国滑雪场进行空间分布密度分析。分析工具中的参数(核密度、搜索范围、输出栅格大小)采用默认值,面积单位为960万km²,通过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我国滑雪场平均分布为0.84个/10000 km²,高密度分布区为华北、东北和新疆。其中,密度最高分布区形成了“一核心(北京),四个组团(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的格局,东北为带状分布——长白山脉,而新疆是点状分布——天山山脉中段。
表1 2018年中国各省滑雪场数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滑雪场数量包括室内和室外滑雪场;
虽然中国已有700多家滑雪场,但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高质量滑雪场不到10%,仅有7.97%的滑雪场在规模上满足竞技类滑雪赛事。换言之,中国大多数滑雪场仅配备一个或几个魔毯,属于体验型的初级滑雪场。从缆车类型来看,全国只有145个滑雪场配备架空索道(表1),且大部分位于东北、京冀和新疆。表明我国优良级滑雪场亦存在空间集聚,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此外,对于中高级滑雪者而言,国内滑雪旅游目的地吸引力远远低于海外滑雪旅游目的地,涉及的主要因素为滑雪场积雪质量、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等。据统计,中国有120万滑雪爱好者,其中超过60万选择前往国外进行滑雪运动,如日本、瑞士、意大利和加拿大。
(二)滑雪人次增长迅速,已赶超部分拥有成熟滑雪市场的国家,但滑雪参与率和转换率低
从1996年发展至今,我国滑雪旅游人次实现了质的飞跃。图3展示了我国1996-2018年的滑雪旅游人次。截止2018年底,我国滑雪人次为1970万,同比增长12.57%。基于庞大的滑雪人次和市场规模,中国已被认为是全球主要滑雪市场之一,年滑雪人次已超过一些拥有成熟滑雪市场的国家,如加拿大(年滑雪人次约1900万)和德国(年滑雪人次约为1400万)。
图3 1996-2018年中国滑雪旅游人次(单位:万)
从空间分布来看,滑雪旅游人次与滑雪场空间分布呈现类似的格局特征,黑龙江和河北的滑雪场拥有最多的滑雪人次,分别占全国的11.2%和10.7%。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滑雪场质量、数量和滑雪旅游人次成正比。北京虽然只有24家滑雪场,但吸引了176万滑雪者,占全国的8.9%,主要原因在于北京是重要的滑雪旅游客源地,被评为“最爱滑雪之城”。虽然随着技术进步,南方滑雪场数量逐渐增多,但依旧不是滑雪者优先选择的滑雪旅游目的地,仅有1%的滑雪人次(如广西、广东)。
表2 2018年中国各省滑雪人次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虽然我国年滑雪旅游人次较高,但从滑雪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我国仍远低于其他国家(表 3)。欧洲滑雪参与率较高,均在13%以上,其中瑞士高达37%。临近的日本,其滑雪活动参与率(9%)也远远高于中国(1%)。低参与率对于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表明潜在滑雪旅游市场巨大。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非滑雪旅游人口中,96.01%对滑雪运动/冰雪风光感兴趣,且86%的非滑雪者愿意尝试滑雪运动,这符合我国滑雪旅游人次逐年快速增长的事实及世界滑雪产业发展轨迹。国外滑雪旅游虽已进入成熟阶段,滑雪人次呈现饱和/略微下降趋势,但其在发展阶段,滑雪人次亦快速增长。以北美的Aspen滑雪旅游目的地为例,1968-1974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5.7%。
此外,中国滑雪者转化率不到1%,即不到1%的滑雪者体验者会转换为滑雪爱好者,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水平。据统计,2018年我国滑雪者人数约为1320万,其中一次性体验者人数占比为75.38%,与2017年的75.2%基本持平。虽然冰雪运动文化薄弱是导致低转换率的一个原因,但首次滑雪体验不佳及滑雪安全事故是最直接和重要的因素, 如滑雪场装备不良、雪道拥挤、缺乏滑雪教学等。根据《2017年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56%的初学者因过高的费用而不愿意聘请滑雪教练,且中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合格滑雪教练为所有初学者提供服务。若要实现我国滑雪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将初滑者转化为滑雪爱好者,实现持续消费。
表3主要国家滑雪活动参与率(滑雪者数量/总人口)
(三)滑雪旅游者以中青年人群为主,主要客源地为东北和京冀,同时南方滑雪需求蓬勃发展
我国滑雪消费人口主要以中青年为主,集中在18-44岁和45-64年两个年龄段,分别占60.2%和37.21%;月收入在5000-9999元的人群占比最高(37.31%),且月收入低于1万的人群占样本总体的74.37%,表明我国滑雪旅游从小众运动逐步向大众化群体迈进。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与女性占比接近,分别为53.23%和46.77%。我国滑雪者参与滑雪消费以一次性体验为主,41.79%的滑雪者每次消费低于500元,其次为500-1000元(28.86%),表明我国滑雪体验者到滑雪爱好者/发烧友的转化率低。
从滑雪旅游客源地来看,我国滑雪人群主要位于北方,排名前十的滑雪旅游客源城市中北方城市占七个(表4)。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滑雪人数仅次于北京,成为中国第二大滑雪旅游客源地。由于北方滑雪场众多,64.36%的北方滑雪者选择在省内或周边滑雪,而南方地区由于冰雪资源条件有限,跨省和出国参与滑雪项目的人数占比较高,分别为42.75%和16%,比北方地区高出23%;2015-2016年雪季,南方跨省参与滑雪运动的人数达650万,市场规模约为159.8亿元,表明南方滑雪旅游需求旺盛,市场开发潜力大。
表4 2017年滑雪旅游客源城市前十名3
(四)滑雪设备及装备市场被国外品牌主导,国产品牌加快发力
滑雪设备和装备是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滑雪设备主要包括造雪机、压雪机、魔毯、索道、雪地摩托等;滑雪装备涵盖滑雪器材、滑雪服装、滑雪配件。在我国的滑雪旅游产业链中,国外品牌始终引领国内滑雪设备与装备市场并占据主导地位。例如,2015年国产造雪机数量为500台左右,仅占总数量的12.5%;在330台压雪车数量中,国产压雪车数量为30台;雪地摩托总量在1000辆以下,其中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不到3%。虽然国内滑雪装备企业近年来逐渐崛起,如361°集团旗下品牌One Way为中国国家队参加韩国平昌奥运会提供专业运动装备,国产品牌“奔流极限”向俄罗斯和乌克兰市场每年出口30万件滑雪服,但国外品牌在我国滑雪装备市场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高档滑雪板领域。
基于我国滑雪设备及装备市场庞大,且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省市相继出台冰雪产业规划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相关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如《黑龙江省冰雪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2年)》,《河北省冰雪产业发展规划(2018-2015年)》的“三个基地”建设。2019年6月,工信部、国家体育总局等九个部门联合发文《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开发一批物美质优的大众冰雪装备器材和北京冬奥会亟需装备,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具备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冰雪装备器材产业体系;预计到2022年,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在政策出台、滑雪市场扩大的推动下,国内滑雪设备及装备市场投资力度逐渐加大,滑雪设备及装备企业纷纷落户冰雪产业园。例如张家口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宣化卡宾冰雪产业园分别设立了冰雪重型设备区,有税收、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土地租售等优惠政策。
二、滑雪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一)发展环境持续利好,滑雪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势头不减
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达到9732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民总收入若高于8500美元,公民的文化体育消费需求增长将会加快。同时,滑雪旅游产业在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将继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 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6000亿元,2025为10000亿元;2025年直接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超过5000万,带动3亿人上冰雪。
为全面支持我国滑雪旅游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各省市也纷纷响应号召,政策内容涵盖了滑雪旅游全产业链,如滑雪场地建设(《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滑雪需求刺激(《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5年)》)以及装备产业发展(《黑龙江冰雪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等。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推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强调从体制创新、备战工作、冰雪运动、冰雪产业等领域实现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同时,国务院办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为滑雪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基于中国潜在滑雪需求市场大、政府推动力强等优势,可以判断,未来十年中国滑雪旅游产业将继续篷勃发展。
(二)2022年冬奥会继续点燃“滑雪热”,滑雪旅游产业链将不断完善
冬奥会直接影响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和融合性等特征。具体而言,冬奥会的筹备及举办使得冰雪外围产业以及相关产业实现联动发展,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环境治理、旅游、相关用品制造等。政府会对相关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审批和投资,同时吸引大量民间资本涌入,依托冬奥会实现区域产业联动,从场地经营、装备器材的研发与销售、赛事举办和培训服务等核心领域,衍生到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构建完整的滑雪旅游产业链。
我国滑雪旅游产业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且水平较低,2022年冬奥会是促进滑雪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推进和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滑雪旅游产业链将不断完善,如2022年冬奥会将带动滑雪场升级,推进设备国产化进程;推动相关企业创新,实现滑雪装备品牌化;引爆滑雪旅游项目投资热潮,完善赛事产业链;加快滑雪安全问题的解决等。
(三)运营管理日趋成熟,滑雪旅游产业将迎品质竞争时代
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实行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是近年来全球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以美国的范尔度假村集团为例(Vail Resort),其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收购澳大利亚滑雪度假村佩里舍(Perisher)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惠斯勒黑梳山(Whistler Blackcomb)。2019年8月,范尔度假村集团宣布已开始与Peak Resorts公司签订收购协议。若这次收购完成,范尔度假村集团的雪卡将囊括全球79个滑雪度假村。
随着国内滑雪旅游的井喷式发展,竞争日益白热化,大量滑雪场将出现生存发展问题,开发企业也将冷静思考如何保持滑雪度假区的吸引力和提升滑雪者滑雪体验,从而适应滑雪旅游产业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的趋势。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踏上收购及规模化发展之路。2015年,上海豫园旅游商城收购日本北海道的滑雪度假村“星野TOMAMU”;2016年7月,万科松花湖与桥山北大壶合作成立万山雪业,由控股方万科在票务经营、营销推广、客服体系等方面统一管理;2019年1月,中国民生投资集团收购加拿大松鸡山度假村(Grouse Mountain)。同时,部分滑雪场学习国外度假型滑雪场的成功经营模式,开展四季经营及开发特色活动,如越野山地自行车、高尔夫、热气球、攀岩、丛林真人CS等。可见,消费升级必将催促滑雪旅游产业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高品质滑雪旅游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
(四)科技赋能引领产业变革,滑雪旅游产业将开启智慧升级
随着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融合对接,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四新经济”将助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能级提升。我国滑雪旅游产业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类别,虽然存在群众参与面不广、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但后发优势明显。
滑雪旅游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科技进步深刻影响着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生产方式、管理运营、消费模式的改变等;另一方面,滑雪旅游产业需要科技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及培育新的产业形态。随着5G、互联网+、物联网、VR和AR等现代科技在滑雪旅游产业应用,滑雪旅游产业将在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通过滑雪旅游产业融合、体验智慧化、管理科技化、运营网络化的“智慧模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三、结语
滑雪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动能,也是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的关键所在,在体育强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日益凸显。借着冬奥会的契机,滑雪旅游已成为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核心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分析和探讨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体而言,时代赋予了我国滑雪旅游产业重大的发展机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滑雪旅游产业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清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基于“南展西扩东进”战略,通过资源依托、赛事引领、商业运作、经济助力、文化培育等维度全面推进中国滑雪旅游量和质的发展。
由于滑雪旅游产业在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特征,因此应客观认识新时期的发展问题,充分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积极与世界滑雪旅游产业接轨的同时,以“体育+旅游+文化+科技”树立中国模式范本,将滑雪旅游打造成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亮点。
摘自:《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报告(2019~2020)》(《体育旅游绿皮书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出版。
(如转载、引用等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