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占东,现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体育旅游教研室主任。研究领域为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规划与市场开发。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休闲体育专业理事,行知探索体验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报告(2019-2020)》副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的耦合共生关系及发展路径研究(17CTY012)》,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京津冀冬季体育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及实现机制研究(17YTC034)》 、 北京市社科一般项目《乡村旅游发展与北京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研究》、北京体育大学校课题《京津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研究(2019QD029)》等。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体育旅游策划规划项目。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持续发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走向繁荣发展的快车道。马拉松运动以群众参与性强、与文化和旅游等产业广泛相结合的特征,切合了国发[2014]46号文件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与产业融合的发展导向,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现今,从需求侧来看,路跑群众基础广泛,潜在参与人数庞大,需求旺盛,“北马”等高品质赛事已经处于一号难求的状态。2018年我国举办的经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马拉松赛事达到了339场,全国累计参赛人次高达583万。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达到历史之最,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一、马拉松赛事的起源
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马拉松运动缘起于古希腊马拉松战役,士兵跑至雅典报捷后死去,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巴莱尔的建议,设立了马拉松运动竞技项目。次年,美国举办了波士顿马拉松赛。截止到2019年,这场殿堂级的比赛成功举行了123届,横跨三个世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拉松赛事。
除此之外,创办于1970年的纽约马拉松是世界上参赛人数最多的马拉松赛事,它在每年11月初举行,参赛者最多时超过10万人,声势浩大。1976年,路线首次练起了纽约市的5个区,象征着不同种族和文化的融合;1974年创办的柏林马拉松,于每年9月下旬举行,是德国规模最大的马拉松赛事,被誉为“世界马拉松跑者PB殿堂”;始创于1977年的芝加哥马拉松因其平坦的赛道、凉爽的气候、优美的赛道和热情好客的观众氛围而受到跑着的欢迎;以慈善为主题的伦敦马拉松创办于1981年,是全球最大的慈善马拉松赛事,有三分之一的名额来源于慈善组织,因此也吸引了很多世界名流参加比赛,一场比赛下来可以为慈善组织筹集超过5300万英镑的捐款;创办于2007年的动静马拉松是六大满贯赛事中最年轻的赛事,但同时也是成长最快的赛事,专业的赛事组织、热情的观众、独特的赛道和优秀的志愿者服务和补给,赢得了全球马拉松跑友的青睐,被誉为最安全的马拉松赛事。
上述六大赛事为世界城市马拉松六大满贯赛事,与世界田径锦标赛马拉松和奥运会马拉松共同代表着马拉松运动的最高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马拉松运动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运动属性发展为一项在世界范围中广受群众喜爱的一项全民参与性赛事——城市马拉松赛事。
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状况
(一)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马拉松运动就在我国各地有所开展,如1957年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马拉松赛,合肥举办的安徽省马拉松测验等。1959年,在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上,马拉松赛事被正式确定为比赛项目之一,这标志着马拉松运动在我国的正式发展。1981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市场化运作的马拉松赛事——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创了中国马拉松商业化发展的新纪元,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元年。1997年之前,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只允许专业选手参赛,1998年,北马从专业选手的比赛向全社会开放,开始接纳业余选手参赛,报名人数猛增。2010年10月,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更名为“北京马拉松”,成为世界十大著名马拉松赛事之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双金赛事”之一(同时获得“国际金标”和“国内金牌”的赛事)。截止至2019年8月,我国“双金赛事”已达13个(见表1),这13场马拉松赛事目前在世界范围也享有盛誉,代表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的顶尖水平。
表 1 中国双金马拉松赛事
(数据来源:整理自国际田联)
(二)发展阶段
从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数量和规模上,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1978-1995)
在这一时期内创办的城市马拉松赛事只有4个,而且多集中在我国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该时期创办的马拉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代表了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最高水平。
2.平稳发展阶段(1996-2007)
受国务院1995年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影响,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数量较之前有所增长,同时,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申办马拉松赛事。这一时期所举办的城市马拉松赛事也基本上奠定了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在全国的空间分布格局。
3.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4)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北京奥运会举办过后,借着奥运的余热,各种体育运动都发展起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也不例外。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老百姓收入的普遍提高,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崛起,老百姓越来越注重对高品质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需求,而马拉松这种入门门槛低,普及性强的体育运动契合了老百姓的体育消费需求,这使得城市马拉松赛事数量出现大幅增长。除了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数量进一步增加之外,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加入到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的队伍中来。
4.提质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国务院在2014年10月和12月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取消群众性的相关体育赛事和具有商业性质的相关赛事审批,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上了快车道。随着我国体育系统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国家体育总局于2015年取消了对马拉松赛事举办的审批权,这一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办赛的积极性,马拉松赛事受到热切关注,国内马拉松赛事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在2015年到2016年首次爆发,从134场猛增到993场,随后2017年赛事数量1102场。2018中国马拉松大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国境内举办800人以上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共1581场,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39场,全国马拉松累计参赛人次达583万。从参赛人次来看,全程马拉松(265.65万人次)和半程马拉松(180.42万人次)依旧是参赛规模最大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1581场赛事中,数量最多的是越野跑,达395场,较2017年增长最大的是迷你跑,由2017年的123场增至371场,涨幅达202%。而马拉松单项赛事数量而言,从2017年的173场增加到2018年的183场,仅仅增加了10场(见图1)。这也意味马拉松单项赛事市场趋于稳定,马拉松相关赛事(如越野跑,迷你跑)等赛事悄然兴起。
图1 2011~2018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场次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田径协会)
三、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的特征
(一)赛事规模受政策和重大事件的影响较大
我国马拉松赛事办赛数量与规模受到政策和重大事件的影响较大。不难看出,我国马拉松的四个阶段存在3大转折点——1995年,2008年以及2014年。相应的,这三个时间点的标志性事件分别为1995年国务院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也正是基于这3次的重要转折,我国马拉松赛事才迎来今天的蓬勃发展。
(二)赛事空间分布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从地理空间分布上来看,我国马拉松办赛城市重心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由“南—北—中”方向的迁移演化,赛事举办区域呈现从东部沿海城市再到中东部发展的趋势。从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阶段历程来看,在萌芽阶段,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地主要集中于我国长三角(上海、杭州)和环渤海(北京、大连)区域。1997~2008,马拉松赛事开始出现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覆盖了更多的城市和地区。2009~2017,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地基本涵盖了中东部地区所有的省份。马拉松办赛城市的这一演变趋势也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紧密相连。整体而言,从赛事规模分布上来看,当前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发展仍与我国城市空间分布密度和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市场需求和气候特征等密切相关。
(三)办赛时间集中在春秋两季
基于马拉松赛事的运动属性特征,我国大多数的马拉松赛事将办赛时间选定在了春秋两季。图2显示,2018年我国规模赛事举办时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和9~11月份,其中办赛最多的两个月份为4月份(215场)和10月份(214场)。
图2 2018年规模赛事举办时间公布
(数据来源:中国田径协会)
(四)参赛人群男多女少,以中青年为主
据统计,2018年我国马拉松赛事中参加全程马拉松的男女比例为82.78%:17.22%,参加半程马拉松的男女比例为72.03%:27.97%,总体呈现出男多女少的分布特征(见图3),这与马拉松赛事具备一定的难度相关。从年龄特征上来看,参赛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年龄段,其中25~29岁占比最高,占比20.58。25~44岁参赛者人数总体占比76.73%,呈现以中青年为主的分布特征(见图4)。究其缘由,中青年人更多的具备马拉松赛事所要求的身体素质和时间、经济成本。
图3 2018年马拉松参赛选手性别比例分析
图4 2018年马拉松参赛人群年龄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田径协会)
(五)跑者流动频繁,总体新增数量超过流失数量
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统计,2017-2018年度,我国全程马拉松参赛者净增加62752人,其中新增跑者120101人,流失57349人;半程马拉松参赛者净增加233731人,其中新增跑者397160人,流失163429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马拉松参赛者人数总体是增加了的,但新增的跑者和流失的跑者数量同样居高不下,这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马拉松参赛者是抱着体验一次的心态参加,并未成为马拉松运动的长期参与者。
(六)赛事类型与参赛选手多元化
从1959年马拉松比赛被列入我国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我国马拉松赛事类型演变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从单项赛事衍生出半程马拉松赛事、马拉松越野跑、垂直马拉松、迷你马拉松、超级马拉松等多种马拉松相关赛事。这也使得参与人群从开始的职业选手到今天包涵各行各业、不同年龄阶段的参赛选手。
图5 2018年马拉松赛事类型与参赛规模(万人次)
(数据来源:中国田径协会)
(七)办赛主题多样化
我国马拉松赛事主题日趋多样化。据2018中国田径协会特色赛事评选结果公布:2018年有120场赛事获得特色赛事荣誉,其中包括红色文化特色赛事(10个)、民族民俗特色赛事(21个)、自然生态特色赛事(35个)、最美赛道特色赛事(54个),赛事主题呈现出日渐丰富的发展趋势。实际上这四个类别的特色赛事之下还有着更多丰富多样的赛事主题类别,充分展现了马拉松赛事和举办地自然人文特色的结合。
四、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赛事安全问题频出
1.伤病与猝死问题。马拉松参赛者伤病率高,猝死情况时有发生: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统计, 从2014年至-2017年,短短四年间国内马拉松赛事猝死事件高达20例。除此,参赛者的伤病情况更是居高不下。2015年上海国际马拉松, 接受救治的参赛者多达千人次;次年,广东清远马拉松,共发生了1.2万例伤病(赛事规模2万), 同年的武汉马拉松赛中4000人次接受医护救治。实际上在世界范围来看,“猝死事件”仍是马拉松赛事安全问题中被提及最多的一项。究其缘由,马拉松运动因其比赛距离较长,运动强度较大,实际属于极限运动之一,因此其对于参赛者的个人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出现猝死情况的参赛者则多属于运动能力未达到马拉松运动要求的跑者。近些年来,马拉松赛事设立了各种参赛门槛来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如赛前体检报告、赛前运动经历填写等。除此,对于马拉松运动的训练知识和运动技能的科普也逐渐受到马拉松办赛方的重视,在各大马拉松赛事官网均能看到相关的马拉松运动科普。
2.恶劣天气的影响。2014年北京“霾拉松”事件风靡一时,同年,天津马拉松也惨遭雾霾影响,戴着口罩跑马拉松俨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除此,国内众多马拉松赛事还面临着高温酷暑的影响,2016年扬州马拉松众多跑友纷纷吐槽天气过于炎热,出现中暑现象。恶劣天气不仅影响赛事的正常进行,更是对参赛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天气因素一直以来是马拉松赛事最不可控因素之一,对于天气的预测、防治工作一直是马拉松办赛方的重难点工作。
3.安保问题。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处发生的两起爆炸,让“恐怖主义”气氛一时间遍及全美,造成惨痛伤亡的同时也对波士顿马拉松赛事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赛事规模均属众多体育赛事之最,动辄数万人的大型体育活动,一旦出现“恐怖袭击”等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也给马拉松赛事举办城市的安保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
(二)赛事组织与管理混乱
1.“报名难”引起的资本市场乱象。马拉松赛事“一票难求”的情况下,衍生出了高价转票等不当行为,引起资本市场混乱的同时也使得赛事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问题暴露。
2.违规行为问题。马拉松赛事“替跑”、“抄近路”、“递国旗”等行为在马拉松赛事中时有发生,2013年北马的“尿红墙”事件曾经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据了解,这一现象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因为北马赛事途中的厕所供应点过少导致,且实际这一情况在以往便已存在。2013~2015年间,扬州马拉松曾出现连续数年的“轮滑党”事件,这既违反了体育精神,对其他参赛者产生不公,也对其他参赛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实际出现了轮滑选手撞倒跑步选手的事件。2018年11月18日,苏州马拉松比赛的最后阶段,两名志愿者向中国选手何引丽递送国旗,直接打乱她和非洲选手争夺冠军的节奏,最终与对手差距越拉越大,憾获亚军。赛后,不少跑友公开吐糟这一环节,并呼吁取消这一环节,该行为最终造成较大范围的恶劣影响。上述行为均体现了我国马拉松赛事的举办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组织管理不力的问题,不断提高办赛组织管理水平一直是我国马拉松赛事的重要任务。
3.赛事绿色环保问题。马拉松赛事巨大的规模使其对城市的绿色生态形成一定的挑战,在赛事过程中,乱扔垃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情况屡屡发生。在进行赛道选择中,如何合理规划路线,降低城市绿色生态压力?在赛事过程中,如何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这均是需要办赛方去重点解决的问题。
4.城市交通问题。在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过程中,对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时有发生。如交通瘫痪问题,如何有效的降低办赛对城市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办赛方需要去考虑的问题之一。
(三)赛事数量过多,办赛时间“扎堆”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赛事数量的爆发增长,出现了“跑者”不够用的现象。尽管2018年全年分布着1581场比赛,但实际上办赛时间点非常集中,春秋是旺季,4月和10月作为黄金办赛时期,包揽了全年超过1/4的赛事。过于集中的时间节点导致跑者资源和赛事资源之间的“供-需”失衡的矛盾,优质跑者为提高积分排名更加青睐于赛事级别高、影响力大的优质赛事,部分赛事“优质跑者”稀缺,这就导致了赛事资源的浪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现象还导致了赞助商资源的稀缺,对于有限的赞助商市场和广阔的马拉松赛事市场,势必会导致对赞助商资源的激烈争夺。赛事数量过多,办赛时间集中的问题亟需解决,将是我国马拉松整体的运营和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四)产业链不完善,赛事营收乏善可陈
表2 2018年中国马拉松赛事运营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中国田径协会)
从表2中可以看出,无论是A1级别的赛事还是A2级别的赛事,赞助收入和运营支出之间都存在巨大资金差额,这直也接反映了我国当前马拉松赛事的商业化运营较差的现实情况。如果参赛选手的报名费用和政府补贴等其他相关收入不能有效填补这一缺口,赛事承办方将面临巨额亏损,赛事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究其缘由,还是与我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链条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于政府补贴,市场化运行程度较低,衍生产业链不全。这也导致我国马拉松赛风险承载力低下,一旦政府降低赛事补贴,马拉松赛事的正常举办就可能受到巨大影响。
从国外赛事发展经验来看,整个体育赛事收入中,赛事版权收入占比40%,赞助收入占比30%,另外30%的收入来自于跑者的B2C收入。反观国内, 赛事收入除赞助收入之之外,更多还是依靠政府补贴,赛事版权无法保障,同时还需向媒体支付巨额直播费用,因此,产业链的不完善是导致目前马拉松赛事商业化市场化运行较低的重要原因。
(五)赛事同质化问题
马拉松赛事“运动”的天然属性导致马拉松赛事举办趋于雷同。随着马拉松赛事数量的激增,马拉松赛事“千赛一面”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赛事IP的识别度越来越低。不同赛事的参赛者感知形象日趋相近,跑者在参加一场马拉松赛事后,往往对同质性较高的赛事难以产生较高的参与意愿。马拉松赛事的“同质化”现象将导致赛事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造成参赛者对马拉松赛事的参与热情下降。如何解决我国马拉松赛事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是整个马拉松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赛事的差异化定位如何制定和开展,将是未来各类型马拉松赛事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革,我国马拉松赛事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我国马拉松赛事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梳理我国马拉松历年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众多问题,对我国马拉松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如下:
(一)全马赛事类型的办赛数量将趋于稳定,或有所回落。
全程马拉松的办赛数量近年来在我国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过程中居高不下。究其缘由,全程马拉松实际为最为经典的马拉松运动距离,马拉松运动所承载的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永不放弃等精神是马拉松运动爱好者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最为主要的缘由,而这一马拉松精神在全程马拉松赛事中才能最为彻底的体现出来。所以很多的跑者以跑完一次全程马拉松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这也使得全程马拉松赛事一直以来保持较高的吸引力和参赛人数。
然而,随着马拉松赛事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前文提到过,很大一部分马拉松参赛者是抱着体验的心态来参赛,这也是参赛者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所以当这部分参赛者“首马”体验过后,会选择不再参赛,这将引起全程马拉松赛事的数量也随之趋于稳定。从先前数据来看,2017~2018年全程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增长非常有限,也同样说明了我国全程马拉松赛事的数量已逐渐趋于稳定。
(二)半程马拉松、迷你跑、越野赛、团体赛等马拉松相关路跑赛事的办赛数量未来将会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
上述这些马拉松相关的路跑赛事是由全程马拉松赛事衍生而来,以迎合更多的参赛者对马拉松运动的需求。实际上,这些项目的马拉松精神属性已有所淡化,但其所带来的更多是全民运动的参与度提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民众的健身意识逐渐提高,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全民运动。多元化的马拉松路跑赛事将会迎合这一全民运动浪潮的到来,所以未来马拉松赛事将会向着更加多元化的发现发展,这将引起半程马拉松、迷你跑、越野赛、团体赛以及更多类型的路跑赛事在数量上的增长。
(三)马拉松特色赛事将会呈现更为多元化发展趋势,除健身功能外,更多将由其来承载旅游、社交、宣传城市形象等功能。
城市马拉松赛事以城市为平台,举办马拉松赛事为办赛城市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一直为当地政府所重视。同样,办赛城市自身的人文特色和自然风景也成为吸引参赛者参加马拉松赛事的重要原因。据悉,越来越多的马拉松跑者已经将跑马当作一次旅游,一次和老朋友相聚的机会,从而使得马拉松赛事成为了一个具备旅游功能和社交功能的平台,再加之其运动价值和马拉松精神,马拉松特色赛事已成为重要的体育旅游项目之一。在目前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具备旅游功能和社交功能的马拉松特色赛事势必将成为重要的耦合点,受到文旅和体育各界的重点关注。未来的马拉松特色赛事将会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参与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四)高水平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保障成为共识,未来会有更多高质量城市马拉松赛事涌现。
无论是全程马拉松赛事,半程马拉松赛事,还是其他相关的路跑赛事,赛事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都将是赛事得以顺利进行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没有高效的赛事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其他的一切将很难谈起,因为这是马拉松赛事中参赛者最为关注的事情所在。目前马拉松赛事的组织管理团队以趋向正规化、专业化,马拉松学院的建设使得马拉松赛事的人才储备更为丰富和优秀。有助于提高马拉松办赛过程中的赛事专业性水平,对于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自:《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报告(2019~2020)》(《体育旅游绿皮书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出版。
(如转载、引用等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