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金媛媛,毕业于南开大学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今在首都体育学院任教,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是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科教发展规划》主要起草人之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报告》编写组核心成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担任休闲体育蓝皮书《中国休闲体育发展报告(2015-2016)副主编和《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活动规划策划案例集》主编。
一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
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现代制造、商贸物流、传统文化、教育科技、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文件发布后,全国各省市政府积极响应,特色各异的小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同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应坚持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市场主导的原则,把加快建设美丽特色小(城)镇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这一时期的特色小镇大多集中在传统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等领域,运动休闲主题类特色小镇十分鲜见。
2017年5月,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良好、产业集聚融合、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目的在于:创立体育特色新品牌、为体育休闲运动搭建新平台;使运动休闲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适应群众需求;引领运动休闲新风尚;引导体育产业消费、拉动长效投资,促进小镇所在地域内运动休闲、健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进入良性互动发展通道,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推动乡镇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促进乡镇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事业实现协调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发展当地体育特色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创造增收渠道,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树立体育脱贫攻坚示范模式。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201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筛选出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列为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并提出要坚持“宽进严出、动态管理、宁缺毋滥”的原则,协调中央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组织专业力量对项目建设规划编制进行指导和把关,整合体育系统资源支持其良性发展。最终只有完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试点任务,达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试点评定要求的小镇,才能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二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1. 类型多样,在空间上分布集中分布于北京、河北、湖北等省市
96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包括娱乐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37个、健康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2个、文化民俗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3个、赛事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1个、培训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1个和智能制造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个。从类型上,主要以娱乐型为主,然后依次是健康型、文化民俗型、赛事型、培训型,智能制造型占比较少。
娱乐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根据镇域内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特点,设定运动休闲主题为“醉山水,最运动”的张坊生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目标市场为北京及周边人群,主要功能为运动体验旅游。健康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集生态旅游、体育运动、健康疗养、医疗美容、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社区养老等于一体的吉林省梅河口市进化镇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小镇,以中医药产业为支点,以“大健康”为发展理念,围绕小镇核心区这一旅游区发展功能聚集载体,导入体育、养生、养老、休闲、娱乐、文创等多产业元素,营造一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民俗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以东西方功夫文化创意传播为主题的宝鸡市金台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聚焦优势武术赛事,整合太极文化及休闲、养生、旅游、体育、传媒、娱乐等产业元素,形成以武术产业为核心的生态链和产业集群,成为集太极拳文化推广、休闲娱乐、武术竞技赛事、户外运动体验等业态为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赛事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具有国家级全地形车(ATV)专业赛场、山地自行车专业赛道的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每年定期举办中国全地形车锦标赛、山地自行车精英挑战赛,打造西部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培训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云南省素有“竞走之乡”美誉的曲靖市马龙县旧县高原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区位优越、生态良好、交通便捷、体育文化根基好,小镇平均海拔2000米,地形、地貌十分适合高原体育训练。智能制造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依托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以“汽车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浙江金华苏孟乡汽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充分发挥梅溪流域汽车露营长廊和湖海塘运动休闲集聚特色优势,将汽车制造、休闲旅游、汽车运动、文化娱乐有机融合起来。
从数量上来看,北京、河北、湖北分布最多(如图1)。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黄河下游地区,形成了沪浙苏皖核心圈、长江中下游核心带和京津冀核心圈,而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则分布较少。
图1 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区域分布情况(单位:个)
资料来源:2018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分析:一文读懂概念、类型与建设路径,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0525-7d3377a2.html,检索日期:2019年9月26日。
2. 少数小镇面临发展的调整与转型
经过不到两年的发展,试点项目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部分试点项目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简单堆砌”、“碎片化开发”等问题。2018年末,国家体育总局发布通报,拟取消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资格项目3个,警示整改项目30个。同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强化政策措施落实、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打造体育产业链条、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典型引路机制、加强动态监测管理。2019年3月体育总局为解决当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瓶颈,组织研制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指出要严守“四条底线”——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避免“五种类型”——不能盲目把体育场馆、体育基地、旅游景区、美丽乡村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帽子”。要求坚持合理布局,培育产业核心,聚焦高端要素,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拓展融资渠道,推进规划工作,明确职责分工,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良性发展。
3、省地共建模式和PPP建设模式并存
省地共建模式。即选择具有一定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的小镇,由省级行政单位与小镇所在的县级行政单位共同进行小镇的建设和管理。如仪征市枣林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池州九华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六安悠然南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采用的就是该种模式。该模式能够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与监督机制,要求省地两级要有效对接、协同创新。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政府通过特需经营的方式,把部分责任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两者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关系。对政府而言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对企业而言可以减小企业投资风险,从而实现共赢目标。如宝鸡市金台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采用的就是PPP模式。这种模式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中优势明显,已被政府和社会广泛认可。
(二)存在问题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由我国首次提出,缺乏相关的建设经验,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特色有待进一步凸显突出,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粗放
我国目前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部分是对已有体育产业的简单包装,或者是模仿其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出现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原因在于部分小镇由政府主导,未能及时有效地对重点业态做出微调和创新,导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未能实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建设目标。
2.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融入
文化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灵魂,在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极大满足之后,人们都希望生活在有文化内涵、健康宜居的空间中。运动休闲小镇仅仅依靠精致的建筑和完备的体育设施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来保持长久的发展动力。许多国外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之所以享誉世界且经久不衰,在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西班牙龙达斗牛小镇,将斗牛这种民族体育传统文化融入小镇建设,在斗牛活动开始前,人们会欣赏到斗牛士身着古装进行古乐仪仗表演,现场布置参照300年前的斗牛场景,使人们仿佛回到了300年前的时代,这种体验满足了人们对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追求。我国目前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还需要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加强对文化因素的合理运用,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题更加鲜明,从而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3. 房地产化倾向和产城不融合的问题需要解决
特色小镇趋于“房地产化”的现象是众多房地产企业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签约造成的“双刃剑”。房地产企业做特色小镇,能满足小镇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需求,但在把握小镇特色内涵、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方面仍需政府把控。一些房地产企业只注重企业利益,不关心小镇生态健康,更没有耐心进行长期运营。个别房地产企业表面上是与政府合作,投资建设特色小镇,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土地储备。这种现象会造成地价哄抬、租金上涨,不但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会把小镇里的体育相关特色产业排挤出去。此外,少部分小镇只关注项目运营,虽然解决了部分人口的就业需求,但由于不重视进驻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的教育、医疗和消费等生活需求,有“产”而无“城”,难以稳定吸纳人口,造成“空心化”,导致产城不融合。
4. 微观层面专项指南需要进一步完善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往往集旅游、健康、文化、科技等功能于一体,因此其投资额度大,工程监管复杂,建设周期长。而目前我国仅以“暂行办法”、“指导性意见”等形式规范特色小镇的建设,缺乏针对规划、投融资、运营、监督、治理等环节的专项指南。可以说,仅对特色小镇建设给出了宏观层面的总体指导意见,却缺乏微观层面的发展指南。而社会资本参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动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5. 标准化建设滞后,监管体系不健全
标准化是产业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尽管《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旅发[2016]172号)强调要推进体育旅游标准化建设,但到目前为止我国仅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认定标准》、上海出台了《关于推进体育旅游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服务质量要求及等级划分》(DB31/T755-2018)、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体育健康特色小镇评估及认证标准》,国家层面及其他地区均未出台针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标准。
6. 专业人才需要专门培养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需要来自建设规划、旅游开发、文化创意、法律保障和安全救援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更需要高层次运营和管理人才,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供应明显不足,没有成熟的运营管理团队。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等院校的人才供给不能满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运动休闲小镇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上具有相关管理经验的人才积累较少。此外,运动休闲小镇是一种体育与旅游融合的业态模式,需要具有体育旅游融合型的专业人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较少。
三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具体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通过长效机制引导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以《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1(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建设工作指南》为纲领,统筹优势资源,完善长效建设机制,切实强化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通过统一部署、协同治理,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发展2。
(二)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头部阵营,强化示范效应
拥有产业资源优势并擅长进行长远战略规划的产业运营商、开发商等将主导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市场资源配置,凸显资源头部效应,发挥产业聚集效应,着力发展头部阵营,动态淘汰那些缺乏产业资源的运营者。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小镇带动其他具有一定特色优势和潜力的小镇厚积薄发,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道路3。
(三)坚持产业立镇,产品线条更加清晰
“产业立镇”原则如今已成为业内共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前景和活力主要取决于产业的特色性及可持续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将以核心运动项目和精品赛事活动为引领,打造自身独特的小镇IP,充分利用当地天然的山地、水域、冰雪、航空、道路等为特色,打造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线,使运动休闲产业为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4。
(四)“体育+健康养老”成为热门方向
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以运动休闲为核心的主动健康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继续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将制定应对老龄化趋势及老年人健康问题的措施。以“体育+健康养老”为方向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已成为地方实现产业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PPP建设模式呈上升趋势
PPP建设模式因具有安全性高、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势互补等显著优势。相较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其他融资模式,PPP建设模式能够有效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解决小镇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从而降低和规避风险,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到小镇建设之中,预计未来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5。
(六)积极践行跨界、融合、共享发展理念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力求“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保持产业、体育、旅游、文化协同发展,实现运动休闲产业和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在确保具有特色核心产业的基础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将统筹规划多个产业,构建跨界融合机制,激发小镇产业链的内生活力。单一产业发展举步维艰,难以保证生态系统持续循环,更难以保证投资收益。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建立、细分,优化创新小镇传统的商业模式6。
[1]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2018年8月30日,http://ghs.ndrc.gov.cn/zcfg/201809/t20180928_899406.html。
[2]前瞻产业研究院:《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及三大趋势解析》,2019年2月27日,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detail/190227-39d194f4.html。
[3]广东建科建筑设计院:《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趋势》,2019年8月9日,http://www.sohu.com/a/332610388_100130251。
[4]《特色小镇发展的七大趋势》,中国乡村旅游网,2018年1月6日,http://www.crttrip.com/showinfo-79-2964-0.html。
[5]前瞻产业研究院.:《特色小镇遍地开花 未来趋势如何预测》,2019年6月5日,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detail/190605-d433d7f7.html。
[6]《特色小镇发展的六大趋势》,城市化网,2018年4月4日, http://www.ciudsrc.com/new_zazhi/fengmian/yibazazhiyierqi/2018-04-04/126060.html
摘自:《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报告(2019~2020)》(《体育旅游绿皮书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出版。